
在一個細雨綿綿的日子,我們來到李興樓,更是別有一番風味。一踏上她的土地,就是一段幽深恬靜的山嶺小路。路并不寬,剛好可以過車,兩邊是栽下的松柏,一直延伸到龍天溝景區門口。路是走在山背上,這條山叫長嶺。老路在山下,從幾個自然村里經過,彎彎曲曲。走在這條路上往山下看,看不到村莊,只能聽到下面人們的說話聲,犬吠牛哞,好像相距很遠,其實就在腳下,相距并不遠,直線距離也就是幾十米的樣子。只是嶺上雜樹叢生,雖不高大,但卻茂密,擋住了人們的視線。從喧鬧的城市忽然來到這幽靜的地方,目光所及都是山,都是樹,耳鼓里只有細雨的聲音。李興樓就在龍天溝景區的門口,龍天溝就屬李興樓村所轄。夏日里,飛瀑接天,怪石林立。石大如山,獨石成屋,林深茂密,是避暑的好地方。秋天來,山上山下,溝里溝外深紅淺紅、綠葉黃葉,五彩斑斕,是攝影和美術愛好者的絕佳寫生地。春光明媚,各種花爭相開放,滿山遍野,紅的桃花,白的杏花、槐花,香飄四溢。嚴寒冬天,樹葉落下,被雪覆蓋,細軟如被。沒葉的樹木,顆顆如刺。樹木叢叢,宛如一副絕佳的水墨山水圖。景區內有九龍山、跑馬嶺、鳳凰嶺、八仙石、臥龍石、白龍泉、娘娘洞、龍天寨、千面崖、天云八卦陣等景點密布,讓人流連忘返。李興樓的美在靜,美在綠。雖已是初冬,目光所及,仍是一片綠色、黃色,五彩斑斕的。細雨蒙蒙中的李興樓更加安靜,靜如處子,靜如熟睡中的嬰兒。一條柴狗悠閑走在路上,見了我們也不躲不避,甚至想和我們來個親密接觸。久違的炊煙開始升騰,裊裊娜娜,悠閑舒適的向上生長,不緊不慢,就像這里的人們一樣,習慣了這日升日落。

李興樓的迷人之處是有著許多動人的傳說。據當地說,龍天溝原名叫蛟龍溝,因為蛟龍在此盤踞作怪,禍害百姓。東海龍王三太子決定為民除害,違規下凡,降服蛟龍,使一方百姓脫離苦海,此處也風調雨順。由于三太子違反天條,被貶在龍天溝白龍洞內,后隨唐僧西天取經。當地人為感念白龍的恩德,改稱蛟龍溝為龍天溝。龍天溝地勢險要,歷代是兵家必爭之地。傳說伍子胥保娘娘途經龍天溝。唐初竇建德在此駐扎屯兵,與唐王李世民交戰,戰敗自殺,葬于此地,至今將軍墓保存完好。王莽攆劉秀在遂平大地流傳甚廣。劉秀被王莽一路追殺,來到龍天溝。見這里地勢險要,風景迷人,遂在此居住三月有余,留下了許多傳說和遺跡,如劉秀大堂、劉秀坑等。明朝末年,為響應李闖王起義,劉扁頭兄妹兩人也在嵖岈山一帶占山為王,曾在龍天溝操練兵馬,留下了跑馬嶺的傳說。美麗的自然風景,有了人文傳說,山水才有靈性,景觀才更有觀賞性。
抗日戰爭后期,黨中央毛主席為了打通河南與南方的聯系,把根據地連成一片,提出了“綰彀中原”的偉大戰略。新四軍五師抽調1000多人組成以副旅長黃霖為司令的黃霖兵團,北上抗日。于1944年11月到達嵖岈山地區,開辟了豫中嵖岈山抗日根據地。1945年10月,王樹聲、王震帶領八路軍,遵照黨中央毛主席指示南下,與新四軍、水東八團在嵖岈山區三路大軍會師。劉少奇兩次在嵖岈山地區做短暫停留。李先念曾兩次來到當時抗日根據地所在地李興樓長時間居住。王震、王樹聲、任質斌、劉子厚、栗再山、黃霖、陳先瑞等一大批共和國的將帥,在李興樓工作戰斗過,留下了光輝燦爛的一頁。

如今,李興樓已成為一個紅色景點,李先念當年住過的地方,已經開辟為豫中抗日紀念館,供游人參觀瞻仰。如今的李興樓已成為傳承紅色基因,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基地,被團省委、省少工委命名為青少年教育基地,被團省委、省少工委命名為河南省第二批紅領巾體驗教育基地,被市委宣傳部命名為黨員教育示范基地,被市旅游局批準為市級紅色旅游景點,河南省重點紅色旅游景區。為了加快老區的發展,省委組織部從黨費中撥付100萬元,用于發展李興樓的香菇產業,現已建成香菇大棚四座,冷庫一座,已投產使用,效益可達數萬元。李興樓的村民在示范帶動下成立了龍天溝餐飲有限公司,已帶動十多個貧困戶就業,年接待游客20多萬人。近年來,在鄉黨委的領導支持下,李興樓整修標準路九千米,建成標準化文化廣場一座,打造槐花園一座,栽種槐樹1000多棵,2017年榮獲縣級美麗村居、優秀黨支部。李興樓,這片綠色的家園,紅色的熱土,乘著二十大的東風,正踔厲奮發行走在鄉村振興的大路上,我們相信,她的明天會越來越美、越來越好。

作者簡介
王海洋,60后,公務員,愛好讀書,愛好學習,愛好寫作。遂平縣作家協會主席,駐馬店市作家協會會員。曾在《河南日報》《散文選刊》等報刊雜志發表作品一百多篇,著有散文集《潔白的槐花》。